欢迎访问 - 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!

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

当前位置:艺术论坛
刘海粟的黄山画艺术
2017-12-29
中国现代绘画大师刘海粟(公元1896年-公元1994年)先生一生酷爱黄山,晚年更加迷恋黄山,如醉如痴专画黄山,创作了一批黄山画精品。刘海栗的黄山画数量之多,品位之高,当代画坛能与之比肩媲美者尚不多见。   一、识黄山真精神:从师至友   “师法自然”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一个优秀传统。“师法自然”决非简单地写生自然,更非机械摹仿自然,而是全身心沉潜自然,体悟自然,审视自然,直接从大自然中搜集描绘素材,汲取创作灵感,悟得笔墨技艺。中国历史上那些杰出的绘画大师,无不倡导师法自然,努力突破艺术陈规,反对闭门造车和单纯的笔墨游戏。刘海粟亦不例外。他一生都在倡导艺术创新,其创新是双向的:一是直接取法于西方绘画,突破和超越中国传统笔墨技法,努力更新现代绘画语言;二是不断寻觅新的表现对象拓展中国画题材疆域,深化现代绘画的生活意蕴。而这种双向创新的基础是师法自然。他的黄山画杰作,便是在师法自然基础上双向创新的结晶。   众所周知,刘海粟平生十上黄山。他这样描述自己对黄山的爱恋:“黄山为天下绝秀,千峰万嶂,干云直上,不赘不附,如矢如林。幽深险怪,诡奇百出,晴岚烟雨,仪态万方。其一泉一石,一林一壑,不仅触发你的诗思,惠你画稿,提供无限美境,或使你心旷神怡,或使你无言对座,寝食皆废,终日忘机,以至阔别数十年,仍能保持极深印象,一朝念及,回忆便如飞流倾泻,纵使白发垂耳,心情也贴近生命的春天!”①他爱恋黄山,60余年,屡次登临,常看常新,常画常新。留下的画,包括速写、素描、油画、白描、没骨、泼墨、泼彩等形式,大则丈二巨幅,小则册页,再小如明信片,如果搜集编印成册,实为洋洋大观。但他仍感画不厌,看不足,感情之深厚,难以言表。他说:“朝朝暮暮山常变,暮暮朝朝人不同。山越变越美,人对自然美的理解及表现手法也越变越新。”② 刘海粟画黄山,有一个以黄山为师到以黄山为友的变化过程。六上黄山之后,刘海粟刻了一方印:“昔日黄山是我师,今日我是黄山友”。他解释说:“从师到友,反映了一个飞跃。”③又说:“这不但说明我画黄山的过程,而且也说明黄山在我艺术道路中的重要。我和黄山从师生关系,变成密友关系,我对黄山的感情越来越深了。”④在“黄山是我师”阶段,对黄山只是钟爱和崇敬,而对它的体验和认识尚很浮浅,还不能表现出它的真面目和真精神,艺术上还未进入自由境界。到了“我是黄山友”阶段,情形就不同了,这时对黄山不只是钟爱和崇敬,而是像对密友一般,相亲相知,充分认识和理解了它的真面目与真精神,对它的艺术表现也达到了炉火纯青、真正自由的境界。前一阶段,相当于石涛“搜尽奇峰画黄山”阶段,力求“入黄山”,重在描绘黄山的奇美绝秀,天工造化。而后一阶段,相当于石涛“不似之似画黄山”⑤阶段,力求“入黄山又出黄山”,重在表现黄山的真精神与我的真性情。刘海粟说:“入黄山而又出黄山,在我的黄山画中,有自己的影子。”⑥真正入黄山不易,而入黄山后又出黄山更难。“入黄山又出黄山”,这是黄山画艺术的至上境界。要达到此境界,非有师友黄山且献身艺术的博大情怀不行。   对黄山从师到友的变化,是画家艺术境界的升华,也是画家人生境界的完善。这种升华了的艺术丰富和净化了人生,而这种完善了的人生又滋润和美化了艺术。刘海粟晚年的黄山画达到了崇高、博大、自由的艺术境界,其奥妙在此。刘海粟在回忆十上黄山的经历时谈到:80岁的感情与70岁不一样,自然和60岁更不一样。60岁以前,自觉行动还能随心,后事还可随意,对黄山的探望,犹如一般的走亲访友,相见时道声:“别来无恙!”告别时随手一挥:“再会!”并不经心,也不萦心,觉得反正常来常往,无所谓。但到70岁以后就不同了,人毕竟老了,人到古稀,来日无多,片时寸阴,自当珍惜。所以70岁后到黄山,静看、细看、默看的时间长了,从中也自然领略到黄山的无穷意味,并且僻处冷坞,可看的地方也多了,一草一木都感到格外亲切,令人留恋。他曾用题赠沈祖安的诗句来形容他晚年对黄山的感情:“与君别后常牵挂,相见何妨共夕阳。”他还打算请人刻一方闲章:“相见何妨共夕阳”,专用在黄山画上。1981年8月,刘海栗八上黄山,这时他已经86岁高龄又经历了十年最艰难的生活,对人生、对生活、对自然和对景物的观察力与联想力格外丰富。因此,面对黄山真有沧海桑田之感,对黄山之情老而弥深,也弥坚。1988年夏天刘海粟十上黄山,因情作画,因画题诗,充分表现了他酷爱自然又超越自然,热爱人生又超脱人生,钟爱艺术又不囿于艺术的老骥伏枥、博大深沉、刚健有为的情怀。他这样抒怀:“年方九十何尝老,劫历百年亦自豪。贾勇绝顶今十上,黄山白发看争高。”“光怪陆离真似梦,泉声云浪梦如真。仙锦妙景心中画,十上黄山象又新!”   刘海粟后来在谈他十上黄山作画的体会时说:“在宾馆作画,水墨和重彩均有。但为借黄山气势,直抒老夫胸臆,墨是泼墨,彩是泼彩,笔是意笔。我十上黄山最得意的佳趣是:黄山之奇,奇在云崖里;黄山之险,险在松壑间;黄山之妙,妙在有无间;黄山之趣,趣在微雨里;黄山之瀑,瀑在飞溅处。”⑦由此可见,海粟老人对黄山之奇、之险、之妙、之趣都有深切的体验和领悟,均作了率意的描绘与表现。这种对奇、险、妙、趣的体验与领悟,描绘与表现,是艺术的,也是人生的,是黄山真精神和画家真性情的集中体现。   二、画黄山真面貌:壮阔雄奇   黄山为天下绝秀、绝奇、绝险,景色绚丽多彩,朝夕变幻,出人意料。刘海粟认为,泛泛写生黄山并不难,难在通其神,得其趣,传其妙,单单描绘一石—松一泉等局部景物并不难,难在表现出博大幽深的整体美,变幻无穷的动态美。他以为,画家理应传达黄山真精神,但首先得写出黄山真面貌。   黄山的真面貌是什么?刘海粟觉得很难一语道尽。昔人曰:“到此方知”“岂有此理” “不可思议”,表明黄山奇美绝秀,奇美得出人意料,绝秀得不可言表。不过,刘海粟认为,黄山的总体面貌还是可以把握的。他用四个字来概括黄山:“壮阔雄奇”。   把黄山概括为壮阔雄奇,首先是刘海粟屡上黄山,深入观察后的一种独特发现。他初上黄山,感到绚丽多姿,无处不奇,无处不美,美不胜收。再上黄山,觉得幽深怪险,巉刻妙丽,朝夕变幻,出人意表。又上黄山,见出峻拔雄伟,浑涵汪茫,千态万状,荡人神魄。直到六临黄山,才真正意识到黄岳壮阔雄奇,以壮美胜,而那变幻无穷的云,千奇百怪的松,奇峭无比的崖石,飞流迭宕的瀑布等等,都无不统摄在这总体氛围中。当然,黄山有秀雅、清丽、优美的一面,但这与黄山壮阔椎奇的总体风貌并不相悖。事实上,壮阔雄奇中含有秀雅清丽,壮美之中蕴籍优美,使黄山不仅耐得看,而且耐得品。黄山无论从大处着眼,还是从小处着眼,都耐人寻味,其奥妙大概在此。 (责任编辑:管理员)